2013年1月1日星期二

淺談神學的實踐性


神學對不少信徒來說,好像是陌生的。即使近年來愈來愈多信徒到神學院校進修,絕大部分信徒對神學院的感覺,都是「敬而遠之」,認為神學院的學習,就好像是茅山道士深山學法,又或是先天已有慧根之人上山拜師學藝一般,只是屬於一小撮「屬靈人」與神密契相交。不少信徒總認為神學研究是高深莫則的;那些像蝌蚪文似的希伯來文及與數學符號般的希臘文,總是叫人摸不著頭腦。曾經有信徒問筆者:「為甚麼保羅寫短短幾頁,解經家們就要寫上千千萬萬本數百頁我們看不懂的鉅著呢?」當時我在想:「也許真的是我們這些研究神學的人誤導了弟兄姊妹,把他們嚇怕了。」
鄧紹光博士在《終末、教會、實踐》一書中提出:「一個對應世界的神學必須從具體出發:具體的世界處境、具體的上帝經驗,並且最後落實於具體的人間實踐。」(1)的確,神學本身是應該能夠具體地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處境之中。美國著名神學家艾力遜( Millard Erickson)提出神學有五大範疇:(2)
(1) 神學是聖經為本的(Biblical):聖經是神的特別啟示,讓人認識衪,明白衪。神學既稱為研究神的學問,自然必須以聖經為本。
(2) 神學是具系統性的(Systematic):既然以聖經為本,自然必須以整本聖經而非個別書卷來作為研究的資料。
(3) 神學與文化及學習等課題有關(Relates to the issues of general culture and learning):神學不能離開對人類的研究。從人的創造、人的本性到人類的歷史都是神學研究的範疇。
(4) 神學必定是適切時代的(Contemporary):神學固然是研究不受時空限制的真理,但卻是在不同的時代當中,用當代的語言、文化、觀念與思想等來詮釋真理,並對當代的人說話。
(5) 神學必須具實踐性(Practical):神學不單是與基督教信仰(Belief)有關,更是與信仰生活(Christian living)有關。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堆信條,乃是讓人明白如何活在世上。可是,神學也許不一定是直接針對信徒生活的實踐層面,但可以肯定,其研究的結果必定具有實踐性(Practical dimensions)

神學乃是以信尋知(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而神學研究的責任,正是要幫助信徒透過信仰尋找對每一天生活的了解(faith seeking everyday understanding)(3),讓信徒在不同的環境、文化或境遇之中,都能因信而明白神在此時此刻的心意,體會聖靈仍在工作,進而明白自身的召命,在生活中活出信仰、活出人生使命。

誠意邀請你一同走上這一條以信尋知的路上。

1 :鄧紹光編。1999。《終末、教會、實踐》。香港:基道出版社。頁12
2 Erickson, Millard J. 1985. Christian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21-22
3 _______Vanhoozer, Kevin J.(ed.) 2007. Everyday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