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溝通:傳情達意


「與人溝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句說話可以說是「對」,也可以說是「錯」。在華人社會中,教導之觀念往往是以老師講授,學員聆聽的傳統學習方式。其實,老師所講的是否就是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呢?

要有理想的溝通,就要先了解甚麼是溝通。

我們常以為「溝通」必定要透過說話,主要原因,是「溝通」一詞容易讓我們聯想起與人傾談。「溝通」,英文是Communicate,其實是「傳情達意」的意思,它包括所有叫兩個人或更多人產生互動的媒介。所以,「傳意」一詞也許更能反映出Communicate的意思,即傳遞思想意念。我們可以從附圖中了解傳意的基本過程。

溝通的產生,必須有一位傳意者和一位受意者。而溝通的過程,就是傳意者的信息,透過其選擇的一些途徑,傳到受意者。表面看來,整個過程非常簡單,但細心一看,就可以發現當中極容易產生誤會。傳意者在傳達信息的時候,首先要經過一個「代碼化」的過程,即是說,傳意者是用一套自己認為是最合理的「密碼」來傳遞他的信息。這些「密碼」可能是一些詞彙(如個人慣用的術語),也可能是一些動作(個人常用的身體語言)。而傳意者的傳意技巧、性格行為、知識水平、及所在地方之社會文化,均會直接影響這個代碼化的過程。同樣,當受意者接收傳意者傳過來的信息時,亦會通過一個「譯碼化」的過程,這個程亦將就受意者的傳意技巧、性格行為、知識水平、及所在地方之社會文化所影響。這也是為甚麼子女總是覺得與好朋友溝通比與父母溝通來得直接輕鬆的原因。圖中的「回應」,其實是指受意者在接收信息後,身份轉換成傳意者,原來的傳意者,則變成受意者。因此,兩個人的談話,其實是一個「傳意循環」(Communication Cycle)

就以上面所提及傳統華人社會教學方式,老師所講解的內容,在學生的「譯碼」過程後,很可能變成與老師原意大相逕庭的內容,難怪,教與學並不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過程。

那麼,怎樣可以加強溝通呢?首先,老師與學生必須學習多了解對方,明白代碼及譯碼的過程,不胡亂猜測對方的意思。遇有懷疑或不明白的地方,總不要先以為自己的譯碼方法是絕對正確,而是開誠公布地讓對方有解釋及澄清的機會。當兩個人加深彼此認識,互相了解對方的傳意技巧、性格行為、知識水平、及社會文化,溝通就自然會愈來愈暢通無阻了。

或許你覺得本文沒有提供甚麼特別的「溝通方程式」。話得說回來,溝通傳意,原沒有甚麼捷徑。隨了要常常溝通外,更是要靠雙方面的努力,細心觀察及留意對方。日子有功,溝通就自然會愈來愈理想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