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基督教教育神學中的聖靈論初探

基督教教育神學中的聖靈論初探

— 李展時與彭米路對「聖靈在教學中」之觀念的比較
鄒永恆
(原載於紐神季刊第43期;並載於《紐約神學教育中心十五週年紀念論文集》)


*本文中「基督教教育/宗教教育」一詞泛指基督信仰(Christianity)中之教會教育事工。


耶穌基督在離世升天以先,曾叮囑門徒們在傳福音建立信徒時,要緊記「. . .凡我所教訓你們的,都要教訓他們遵守. . .」(太28:18-20)。教育工作一直是教會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敬拜、主日學、門徒訓練、團契小組、以至外展宣教等教會事工,其實都與教育工作分不開,只是所採用的媒介與教導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美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學院院長艾偉傳(D. Eldridge)曾經指出:「教會能不斷在屬靈上成長及具有生命力,乃在於是否擁有有果效的教育事工」(Eldridge 1995, viii)。甚麼是有果效的教導(effective teaching)呢?一般教育家認為有果效的教導工作,必須具備四個因素,就是教師的預備(preparation of the teacher)、學生的準備(readiness of the students)、課程的設計(design of the curriculum)及合適的設備(suitable of facility)。我們亦常常看見不少教會或基督教機構舉辦針對上述四方面的訓練講座,這是否意味著基督教教育與一般教育沒有分別呢?當然不是。基督教教育事工與一般的教育工作的主要分別,就是在基督教教育除了有人的工作外,還有聖靈的工作。

聖靈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是一個常被忽略的課題(Newton 2001, 125)。談到神學,不少人以為神學只是基督教教育的內容,其實聖靈的工作正是基督教教育神學的一個重要題目。在著名的「基督最後講論」(The final discourse約14-16章)中,聖靈在教導信徒的工作上有所參與,是毋容置疑的。很明顯,有果效的教育事工必須有聖靈的工作,可是,基督教教育家對於聖靈在實際教學過程上的參與,卻持有不同的意見。社會科學派的基督教教育家李展時(James Michael Lee)相信,聖靈的工作只在於制訂各種人類行為的因果關係律則(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Lee 1973, 148)。換而言之,李展時認為聖靈並沒有直接參與在教學過程之中。福音派基督教教育家彭米路(Robert Pazmino)則認為聖靈乃直接參與在教學過程之三個主要步驟之中,就是教學的預備、教導及檢討(Pazmino 2001, 87)。本文將會扼要地比較兩位基督教教育家的神學立場,並以聖經真理作出簡單的檢討和分析,刺激讀者思想聖靈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參與情形,從而強化教會教育事工。



李展時對「聖靈在教學中」的觀念

李展時生長在美國紐約市,自幼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並積極參與學校的神職工作,因而常常為著是否被神呼召作神職人員而煩惱,但最後,卻認定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能服事神。在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其間,是他的基督教教育觀念建立的時期。畢業後先後任教於鹿特丹大學及阿拉巴馬州立大學,並創立了「宗教教育出版社」(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成為唯一一間只出版宗教教育學術書籍的出版機構(Gibbs 1992, 295-96)。

李展時是一位極受爭議的基督教教育家,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基督教教育是一門社會科學而非神學(Gibbs 1992, 296)。因此,他被稱為社會科學派的先軀(Burgess 1996, 188)。在李展時而言,基督教教育或宗教教育,乃是由Religious 及Education兩個字組成。「宗教」是一個形容詞,而「教育」是一個名詞;意思是說「宗教」只是指出進行「教育」過程的一種種類而已。基本上,李氏認為基督教教育與一般教育如出一轍,都是同樣由目標、過程及運作原則所推動。在他眼裏,基督教教育是教導學生按著基督教信仰而改善他們的行為。因此,他認為基督教教育純粹是一種社會科學的活動(Lee 1971, 182ff)。

根據李展時的觀察,絕大部份的更正教及天主教教育家,都是在提倡一種「基督教教學理論」(Christian theory of teaching),指出神是人如何學習的掌管者。李氏認為這一種理論流於空泛,不但不能幫助教師如何教得更好,亦不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怎樣學得更有效(Lee 1973, 44)。李展時認為以神學為取向的基督教教育事工乃是取決於不同的神學立場,而非從人的本性作出發點,因此,以神學為取向的教育事工理論是不切實際、沒有果效的教學理論(Lee 1973, 44)。

李展時雖然反對以神學取向的基督教教導事工,但他卻強調「神人關係」(Divine-human relationship)的重要性,只是他認為這種關係,並不包括聖靈在教學過程當中的直接參與。李展時相信學習的結果,乃取決於教師的教導方法。在他的三一神觀中,神是那一位透過制訂各種因果關係律則,來掌管宇宙萬物。神的工作只會透過衪所創造的受造物來完成,而衪亦不會在過程中作任何超自然性的干預(Lee 1973, 148)。

的確,我們不能否認在過去數十年間,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對基督教教育在理論及觀念上進行研究與檢討,大大提高了今天基督教教育在瞭解學生、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案編寫、課後檢討等方面的效能 (Seymour and Miller 1982, 18)。可是,美國Garrett福音神學院教務長兼宗教教育教授史摩亞(Jack Seymour)提醒我們,神學基礎乃是我們認識「現實(Reality)」的基礎。李展時的理論單從社會科學來理解「現實」中的人性發展、學習取向等範疇,忽略了聖經神學中的人論基礎,有以偏蓋全的危險(Seymour and Miller 1982, 19)。另一位天主教教育家高隆美(Thomas Groome)亦認為李展時忽略了神學基礎將容易產生危險。他指出李展時對「神學」及「教育」兩方面的思想過於狹窄,以為「神學」只是一種與信徒生活無關的學術研究,而「教育」亦只是一種資訊傳遞的系統(Groome 1980, 228)。

李展時的理論基本上完全否定聖靈的直接參與。固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完全被動,毫無準備地,單單等候聖靈來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完全否定聖靈的工作,認為單靠教師對教學理論及教學過程的掌握,就能做好教導信徒的工作,也是天方夜譚。基督教教育的重點是幫助人建立與神與人的關係,好能更深認識神、更深認識別人、更深認識自己。倘若基督教教育只需透過人為的理論和對人性的體會來達到的話,人一開始就不會墮落,耶穌基督也不用道成肉身,神也不用賜下衪寶貴的話語了。



彭米路對「聖靈在教學中」的觀念

作為拉丁美洲裔移民的第二代美國人,彭米路成長於西班牙裔(Hispanic)及北美雙文化之中。波格斯(Harold Burgess)在「宗教教育模式」一書中以彭米路為福音派教導模式的代表人物之一(Burgess 1996, 157)。他畢業於Gordon-Conwell神學院,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博士學位。彭米路專研基督教教育基礎,特別是基督教教育神學。他的名著「基督教教育的基礎」一書,多年來成為各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入門課程的指定教科書。彭米路為美國浸信會(American Baptist)所按立之牧師,現任麻省Andover Newton神學院基督教教育教授。

彭米路的「聖靈在教學中」的觀念與李展時的剛好相反。就彭米路而言,聖靈不單參與在教學過程之中,衪更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培育者,幫助學生在靈裏成長(Pazmino 2001, 93-95)。彭米路認為基督教教育的主旨,是靈命的轉化(Spiritual transformation);教育事工要達至靈命的轉化,聖靈的直接參與是必須的(Pazmino 2001, 99)。彭米路認為教學的過程的起點,是聖靈先預備好負責教導工作的教師。他以系統神學學者艾歷臣(Millard Erickson)的「聖靈工作理念」(Erickson 1998, )作為基礎,指出聖靈在教學工作上的六個參與(Pazmino 2001, 101-102)。一,教導的恩賜是聖靈分給信徒,為要叫神的旨意成就。二,聖靈會將教導的能力,特別賜給一些有個別不足的信徒。三,教導的恩賜完全是聖靈運用自己的權柄、按著自己的心意來分配。四,擁有教導恩賜的信徒應與擁有其它恩賜的信徒彼此配搭,叫教會健康成長。五,教師需要聖靈的引領來明白神的話語。六,教學過程必須在禱告中進行。彭米路以教學過程的三個主要階段「預備」、「教導」及「檢討」來描述聖靈在教學中的參與(Pazmino 1998)。

在「預備」的階段中,聖靈參與在教師及學生的預備上。在教師的預備上,教導恩賜的賜予是成功聖經教師的先決條件。這並不是否定師資訓練的重要性,而是要指出師資訓練的第一步,是聖靈的揀選及賜下教導的恩賜來預備個別信徒,好能在教導的能力及技巧上得以成熟。彭米路指出,教學過程其實是聖靈與教師「配搭」的結果。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的內容選取、學生的關心、以至學生的生命被模造成合神使用的器皿,都需要透過不斷的禱告來達致的(Pazmino 2001, 102)。

聖靈亦直接參與「教導」的階段。透過聖靈的能力,教師能將神的話語講解清楚、影響學生的生命;透過聖靈的啟迪,學生能將神的話語聽得明白,讓生命得著轉化(Pazmino 2001, 93-94)。基督教教育是真理傳遞的過程,耶穌更指出聖靈就是教導人去認識真理的那一位(約十六13);因此,聖靈對教師與學生的啟迪,肯定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部份。

一個理想的教育事工,不能忽略了對教學過程的各部份作出檢討(Pazmino 1998, 75)。在「檢討」的階段,教師必須檢討自己在「預備」及「教導」的兩個階段中,是否有順服聖靈的帶領;有些時候,聖靈甚至會直接提醒教師如何進行跟進的工作(Pazmino 2001, 109-111)。

蘇克(Roy Zuck)指出,沒有了聖靈直接參與的基督教教育工作,就與一般教育工作沒有分別,失去了基督教教育本身的特質,亦不能發揮其建立信徒的應有工效(Zuck 1993, 15)。高隆美亦贊同彭米路的論點,認為神就是基督教教育之所以能產生果效的能力源頭(Groome 1980, 228)。因此,我們可以說,倘若聖靈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參與,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衪根本沒有參與,而是因為教師不願意從衪支取智慧、真理與力量(Newton 2001, 126-127)。



結論

從上面的討論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李展時與彭米路都相信神,亦肯定神與人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主要的問題,是聖靈究竟是否直接參與在教學的過程之內。

若從聖經真理的角度來看,耶穌基督的教導清晰地指出聖靈在教導過程中,是積極的參與者;這正是彭米路的觀點。相反,李展時完全否定教學過程中超自然能力介入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基於李氏對宗教教育的定義。在他看來,宗教教育只是透過「教育」將「宗教」的內容傳遞給學生,與一般學科透過「教育」來傳遞的內容,基本上沒有分別。也許李氏忘記了基督教教育不單是宗教知識的傳遞,更是信徒生命培育的過程(Eldridge 1995, 46-47)。正如彭米路多次在其著作中指出,聖靈的參與並不等於摒棄教師的訓練與裝備。相反,教育的社會科學範疇,對「預備」、「教導」及「檢討」三個教學過程主要步驟,都極為重要。問題是今天的信徒容易各走極端,忽略了兩方面的重要性。著名基督教教育家李察斯(Lawrence Richards)在其名著「一個基督教教育神學」的結語中,指出了我們對神在基督教教育中參與的兩個主要誤解:一. 否定神在教育事工上的參與,認為信徒成長只是一個自然產生的過程;二. 肯定神在教育事工上的參與,認為神會透過一些奇蹟性的超自然方法來叫信徒成長(Richards 1975, 323)。這兩個誤解,正好道出從事基督教教育事工者,必須避免在基礎觀念上兩極化的危險。也許我們可以用李露懿(Lois Lebar)的說話來作為總結,她指出基督教教育過程並不是教師代表神來教導,而是「教師與神一起教導」(Lebar 1995, 166)。



誠如題目「基督教教育神學中的聖靈論初探」,本文只是扼要地提出兩種分別較大的理論,嘗試讓讀者對「聖靈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有一初步的反思,本題目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華人教會在基督教教育的發展較為偏重於實際的應用層面,對基礎性的理論層面的探究較為忽視(韋賀特,1999,《譯者序》,頁7)。沒有基礎性的探求,應用性的鑽研就容易流於空洞。筆者深願本文能有拋磚引玉之效,期待更多主內同道在基督教教育神學這片荒蕪之地一同開墾,為華人基督教教育的發展編寫新的一頁。





參考書目:

Burgess, Harold W. 1996. Model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Eldridge, Daryl. 1995. The teaching ministry of the church. Nashville, TN: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ing.

Erickson, Millard J. 1998. Christian theology. 2nd ed. Grand Rapid, MI: Baker Book House.

Gibbs, Eugene S., ed. 1992. A reader in Christian education: Foundations and basic perspectiv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Groome, Thomas H. 1980.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Publishers.

Lebar, Lois E. 1995. Education that is Christian. Colorado Springs, CO: Chariot Victor Publishing.

Lee, James Michael. 1971. The shape of religious instruction. Mishawaka, IN: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_______. 1973. The flow of religious instruction. Mishawaka, IN: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Newton, Gary. 2001. The Holy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Edited by Michael J. Anthony. Introducing Christian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Pazmino, Robert W. 1998. Basic of teaching for Christian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_______. 2001. God our teacher: Theological basics in Christian educati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Richards, Lawrence O. 1975. A theology of Christian education.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Seymour, Jack L., & Donald E. Miller. 1982.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韋賀特。黃碩然譯。1999。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基督教教育意義新探。香港:福音證
主協會。

Zuck, Roy B. 1993. Teaching with Spiritual power: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Grand Rapids, MI: Kregel Publication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