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之緣起
傳統上,人類的智能Intelligence一直都是以智能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智商)來量度;可是,智商只是量度人的語言傳意及邏輯數學的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特拿(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認為除了語言傳意及邏輯數學外,還有另外五種的智能[1]。他的理論直接影響著全球的教育界,對多元智能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全球各地展開,教育內容亦隨之而作出修訂。但加氏並沒有停止他的研究,並於1999年修訂為十種智能[2]。
自小就喜歡音樂的加特拿生於一九四三年的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史昆頓市(Scranton, PA),父母為逃離納粹德國的猶太裔難民。中學畢業後,就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受業於心理學家艾理遜(Erik
Erikson)門下。後來受到布拿(Jerome
Bruner)及其恩師皮亞傑(Piaget)的影響,在研究院中進修智性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早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研究,後來轉到精神心理科(Neuropsychology),主要從事智性學習(Cognitive)及圖像表達(Symbol-using)的研究,包括研究一般兒童與天才兒童之的分別,和腦部受損的成年人。他將這些研究結果,發展成為多元智能理論,並於一九八三年出版,對教育界帶來震撼性的衝擊。並同時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零計劃(Project
Zero)」研究小組[3],繼續研究多元智能理論及如何能將此理論實際應用在教育工作上。加特拿於一九八六年回到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教,並同時擔任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及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客席教授。他曾獲取無數獎項及榮譽學位,當中包括台拉維夫大學頒贈的以色列復國五十週年國慶榮譽博士學位。加特拿共有十八本著作,及著有數以百計的論文於不同學術期刊中發表。
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之要點
加特拿給起「智能」的定義是:「一種在一個或多個文化處境中得以解決難題或創造新事物的生物心理潛力(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4]」。一直以來,透過智能測驗而得出的智商結果,往往成為顯示一個人智能多寡的根據。事實上,智商的高低,的確能預計出一個人在學業上可能達到的成就。可是,若我們細心察看,就可以發現一般的傳統學校,都是以語言傳意及邏輯數學為教與學的基本媒介。由於智能測驗的內容亦是測試人在這兩方面的能力,智商高低自然會反映出學業的成績。
加特拿就他對腦部有缺憾者的研究發現,這些人在語言傳意及邏輯數學上的能力也許較別人為低,但卻在很多方面仍能發揮其潛在的能力。根據他的研究,人類的智能大致可以分為十個類別:
智能類別
|
類別範疇
|
|
語言傳意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
語文表達
·
閱讀能力
|
·
寫作能力
·
演講技巧
|
邏輯數學
Logical/Mathematic
Intelligence
|
·
科學研究
·
邏輯推理
|
·
數學運算
·
理論分析
|
視覺空間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
想像力
·
藝術創作
|
·
圖像設計
·
空間掌握
|
肢體動覺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
身體技能
·
身體語言
|
|
音樂節奏
Musical
Intelligence
|
·
音樂能力
·
樂器彈奏
|
·
聲音掌握
·
音樂欣賞
|
探索自然
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
|
·
愛護自然生態
·
自然科學
|
·
大自然創作
|
人際交往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
明白他人
·
人際技巧
|
·
領袖技能
|
內省自知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
了解自己
·
自我改進
|
|
屬靈認知
Spiritual Intelligence
|
·
明白宗教信仰含義
·
掌握生命意義
|
·
與靈交通
|
終極人生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
·
明白存在的本質
·
了解死亡的意義
|
·
掌握終極存在
(Ultimate reality) |
圖:加特拿多元智能簡表
根據加特拿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這十種智能的程度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組合。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下,自然會有不同的學習結果。勉強要不同的人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來達至同樣的果效,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父母及教師不單止需要從多方面來培養兒女成長,亦不應只以量度某一兩種智能來作為考核成績的根據。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智能是一種天生的潛能,但需要在合適的處境下才能引發出來。合適的處境是指身處的地方之:
1.
文化背景
2.
普遍價值觀
3.
所能提供的機會
4.
父母或家庭的價值觀
5.
個人心理因素
如何發掘及培育子女的多元智能
加特拿博士指出,要發掘子女的多元智能傾向,並不能單用測試智商的問卷方式,因為除了語文傳意及邏輯數學之外,其它八方面的智能都難以透過問卷方式來評估。賈氏提出評估兒童多元智能的有效方法,是透過製造一個吸引兒童的豐富環境,內裏佈滿各式各樣啟發十種不同智能的材料和玩具,如大自然樣本、棋類遊戲、美勞、音樂,並備有足夠空間讓他們有運動、跳舞、唱歌及玩耍等。兒童會自然地被這些東西及環境所吸引,再自發性地和這些東西產生互動,從而顯視出兒童的獨特智能傾向。當然,時間愈長,結果就愈明顯。
由於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按加特拿的建議來設計一個豐富環境,因此,可以在不同時間讓子女多嘗試啟發不同智能的材料或玩具,並從旁觀察,慢慢就能夠了解子女的獨特智能傾向。因此,要培育子女的多元智能,父母應該先讓子女作多方面的接觸,並在旁作細心的觀察,了解他們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及興趣,並按觀察的結果安排合適的活動給他們,自然能讓子女發揮其潛能了。
葛特拿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評論
葛特拿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優點
葛特拿對人的智育採用多元智能為前題,擺脫了傳統單元智商的路向,這是十分重要的嘗試。人性發展是多元性及多樣化的,人既有德、智、體、群、美、靈等方面的發展,人的智能亦可以依循多方面去理解,而不會局限於單向只從智商去理解人的理性。傳統的智商只著重語言詞匯的傳意和邏輯數學的運作。葛特拿卻打開此局限,開阔教育學者的視野,讓父母和教育者可以依循別的途徑,或是更全面的視野去理解孩子的智能。除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外,我們亦可以透過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節奏、探索自然、人際交往、內省自知、屬靈認知、終極人生等不同的領域去明瞭一個人的智能。於是,智能不再只是智商的一個數字代表,而是人性方方面面都可以彰顯出來的。這是革新性的嘗試,亦是值得鼓舞的路向。多少時間孩子就被一個智商數字判定了他的智能,一個多小時一筆一紙卷上的測試就斷定一個孩子的優劣,這是何等不可靠及不合理。
再者,葛特拿從新揭開教育學中有關智能是先天性或是後天性的課題,若是先天性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特質,人不能改變的;而後天性就是藉著環境可以改變的智能。葛特拿提倡的視覺空間、肢體動覺、音樂節奏、探索自然、人際交往、內省自知、屬靈認知、終極人生等方面都是後天環境可以影響改變的。葛特拿成功地將人們傳統的觀念扭轉過來,將智能這一領域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這是值得我們雀躍的,難怪美國心理研究協會頒發給葛特拿「最佳書本」的榮譽獎。
葛特拿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缺點
葛特拿所倡導的多元智能理念仍屬雛型,他所引申的智能八大方面或心智力天分的八個層次仍缺客觀的科學測試準則。葛氏嘗試將人性發展學與這八個智能層面綜合研究,然而目前尚屬起步的階段,皮亞傑曾致力以客觀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智能,但仍逃不出理性的層面;科爾伯格曾致力鑽研道德本性的發展,但仍規範於理性的層面。可見,若將葛特拿的多元智能的八個層面都開展作客觀的科學研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是一個整合體,不可能將一個人割裂為智能理性的層面、人際群性的層面、倫理德性的層面、屬神靈性的層面;這些不同的層面都互有關連,牽一髮動全身。相同地,於智能範圍內的不同層面也是互為內在、彼此互動的;若要將這些個別的單元劃分出來去研究,就失去了其他部分的互動功能。盼望葛特拿的多元智能理念以後會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壯大的體系去探索理解人的智能。
[1] 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1983.
[2] Howard Gardner.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Basic Books,
1999.
[3]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於1967年成立「零計劃」(Project
Zero)研究小組。加特拿一開始就參與此小組的研究工作,現在是此研究小組的主席。
[4] Howard Gardner.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Basic Books,
1999, 33-3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